尿素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技术

2025-04-24 08:49:54 阅读次数:33

<span style="font-size: 18px;">尿素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技术</span>

尿素生产废水因含有高浓度氨氮、有机污染物及溶解性盐类,成为工业废水治理的重点领域。现代处理工艺通过整合物化分离、生物降解和膜技术,构建分级处理体系,在实现污染物高效去除的同时,推动氨水回收、盐分资源化等循环利用。该技术突破传统单一处理模式局限,形成预处理减负-生物强化-深度净化的技术链条,有效解决盐分抑制、碳氮比失衡等行业难题,为氮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
多级协同处理体系的技术突破

d4a5d820b19503cb3b0e7baf1881a2f3.jpg

核心工艺创新性地将蒸汽汽提、生物脱氮与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。在预处理阶段,多效汽提塔通过五级温度梯度设计(105℃至80℃逐级递减),使氨氮脱除效率提升至92%,回收的18%浓度氨水直接回用至尿素合成工段。生物处理单元采用耐盐脱氮菌群(Nitrosomonas europaea占比35%),在气提式内循环反应器中构建溶解氧微环境(0.3-0.5mg/L),实现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,氨氮去除负荷达到1.2kg/(m³·d),处理效率较传统工艺提高三倍。深度处理环节创新应用抗污染DTRO膜组件,在操作压力6MPa条件下,对氯化钠的截留率稳定在98.5%以上,浓水经MVR蒸发结晶系统产出粒径均匀的工业盐(0.3-0.5mm),纯度满足GB/T 5462标准要求。

工程转化与系统优化实践

在年产百万吨级尿素装置的实际应用中,该技术体系日处理废水达800立方米。处理系统配备智能控制系统,通过在线离子色谱仪实时监测氨氮波动(检测限0.1mg/L),自动调节汽提蒸汽量(调节精度±2%)。生物反应单元采用多参数联控策略,根据ORP变化(-150mV至+50mV)动态调整碳源投加量,使C/N比稳定在5.5:1的最佳区间。膜系统创新设计脉冲反冲洗程序(频率15次/h,压力0.3MPa),使膜通量衰减率降低至每月2%。工程运行数据显示:吨水处理能耗降至4.8kWh,年回收氨水1.8万吨,结晶盐产品纯度达99.3%,整体运行成本较传统工艺下降42%。处理出水COD≤45mg/L、氨氮≤8mg/L,达到《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特别排放限值,其中60%产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系统,形成水资源内循环。

最新文章